Photo Credit: 查爾斯.馬維爾,1853-1870年,《哥白林大道》 【圖2】 在此之前,舊巴黎的樣貌則顯現在馬維爾1865年的照片《道本頓街》(Rue Daubenton)【圖3】——狹窄彎曲的道路、緊密排列的低矮房舍、錯落於各處的商店廣告與招牌,與《哥白林大道》相比顯得擁擠雜亂,似乎有許多秘密隱藏其中。
如果是大班孩子還要多練一個畢業典禮。文:Hana 年前,接到一通我在公立幼兒園當代理老師時一位主管的電話,前陣子其實才跟他敘舊。
一直以來,我被我的教保員和廚工欺負,過得很痛苦…… 在驚訝之餘,我想起自己還在公立幼兒園當老師時,經歷和看清的那些事情,但在我敘述之前,先來向大家解釋幼兒園教師的培育體制,大家才不會看了半天不知道我在說什麼。但由於薪資穩定和社會地位高,在少子化的現在仍有許多人嘗試。通常班級數多的幼兒園,園內有好幾個正式老師,幼兒園主任的位置就會用輪的。如果一個學生只有幼教系畢業,只能算是有教保員資格。實習生職位最小,代理代課教師好一些,但因為待不久,不一定能獲得尊重。
1月要帶孩子練習吉祥話或唱歌,可能還會到各處室拜年。畢竟華人的士大夫文化、科層體制和做官三件事總是脫離不了關係,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公立學校。第二,港口之貿易網絡。
但重要的是,新加坡仍然是全球貿易的重要樞紐,與其開埠時地位並無二致。他們當時面對各種大難題,包括:第一,在英帝國瓦解之時劃分地方邊界。Peter Chen研究混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人民行動黨政策。畢竟,人民行動黨繼承的,並非如其所言,僅為「資源匱乏」之地。
按《經濟學人》報導,疫情已致使上千萬人死亡。在人民行動黨專政的長時間內,這個比例其實變化不大,但反對黨仍然難以取得國會議席。
從新加坡獨立建國開始,相關研究便已開展,當中大部分由新加坡本地學者主持。一直以來,新加坡都是全球貿易樞紐。文:P·W·普雷斯頓|譯:鄺健銘 2015年3月,李光耀逝世。新加坡的後殖時代發展 在解殖時期,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主要領袖崛起,但其過程細節,不同回憶對之有不同詮釋。
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的治績廣受稱頌,但這也得力於不同脈絡因素,當中包括:一,英帝國力量受太平洋戰爭衝擊。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政經發展前瞻 施仁喬與劉浩典認同人民行動黨的主導地位,並認為在未來時日,這仍會維持。在2020年大選,反對黨於國會之中有的議席進帳。第三,與西方世界之聯繫(萬隆會議式不結盟運動則不受歡迎)。
新加坡研究文獻回顧 二戰之後,新加坡成就非凡,這也成為很多學者乃至民眾的經濟、社會政策與政治研究焦點。一方面,施仁喬與劉浩典對人民行動黨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不無保留,另一方面,他們也肯定人民行動黨善的一面,並以此為基礎,提供建議。
Photo Credit: AP/達志影像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。大陸馬來精英頑固不化,新加坡本土的親共力量帶來威脅,在此脈絡下,「白衣人」人民行動黨成員需要力挽狂瀾,拯救新加坡。
第四,推動國家經濟與福利發展。另一方面,從官方有時頗為邊緣的角度回望,這是無可避免的過程。評論者認為,疫情已觸發「去全球化」(deglobalization),其早期特徵頗為清晰,其影響範圍卻仍有待觀察。這類研究認同李光耀作為新加坡奠基者的地位,但也可被分為兩類派別:第一類專注於李光耀與人民行動黨的關係。群眾的憑弔人龍,反映李光耀在現代新加坡歷史之中的地位。他們認為,人民行動黨需要改革自身,廣開言路,不應視公眾批評為威脅。
第三,新加坡民主未來前瞻。當時仍為殖民地港口的新加坡受戰爭破壞,人口減少。
數十年來,人民行動黨一直著力維護新加坡的此一地位。從這個角度看,人民行動黨看似不易得到多數群眾支持,事實卻又並非如此(從群眾大排長龍憑弔李光耀可見)。
第三,在多元文化與族群間建立國家意識。施仁喬與劉浩典認為,人民行動黨需要重視這類評論,擁抱民主。
於這次大選,反對黨共得10席國會議席,新加坡本土評論者認為,現在有更多選民樂見政治競爭,以及新的政見與政策。一方面,從大都會角度回望,過程相當直接了當——英人撤出,一旗降下,另一旗升起,新管治精英上場,承繼英殖遺產管治。二,日帝國占領新加坡。第二,設計新的國家政治與行政運作模式。
英殖遺產包括:第一,城市之基建。研究政黨與國家是較為合適的進路。
例如陳慶珠(Chan Heng Chee)研究「行政國家政治」(politics of an administrative state)。在1940與1950年代,政治競爭不斷,極端暴力行動隨之而來。
第二類則專注於人民行動黨與新加坡之間的關係。不如此分類,便容易誤以為新加坡政治皆繫於一人之言行。
他們的討論可分為三部分:第一,2020年大選的啟示。有部分研究專門研究李光耀一生,其觀點頗具批判性。他們的書寫以政治為焦點,並思考人民行動黨如何應對21世紀的不同挑戰,例如:2008至2010年間的全球金融風暴,中國崛起,中美角力,以及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。三,新加坡之去殖,本土精英相互逐鹿政權。
不過,他們在書中提出改革建言。也有研究來自新加坡以外的學者,例如,加里・羅丹(Gary Rodan)探討新加坡的政治經濟學,卡爾・特羅基(Carl Trocki)與邁克爾・巴(Michael Barr)則承襲此一路徑。
人民行動黨仍能得到6成得票率,不過以其標準看,這非佳績,因為反對黨得票率達4成。第二,人民行動黨政府經濟政策分析。
施仁喬與劉浩典的這本新書為眾多研究增添了新的點綴。這個新國家的社會民主項目由人民行動黨主導,其過程也有代價——各種文化與政治壓制接連不斷,精英怨恨政敵,選舉制度不時被修改,非政府組織被針對,誹謗法被引用。